《清史译丛》第1-11辑总目录

XIAO Qinghe
XIAO Qinghe
管理员
1583
文章
116.8千
浏览
电子书籍评论59字数 4965阅读16分33秒阅读模式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

《清史译丛》第1辑
《清史译丛》序言
【专栏】
中西文化的抉择——在“清史编纂暨编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戴逸
【专题研究】
用世界眼光看清史——兼谈中国文化于17—18世纪在法国的传播  耿昇
美国清史资料及其研究情况述略——以历史学研究为主线的考察  朱政惠
麦迪森对中国传统经济的评价及有关评论  叶茂
国际互联网有关清史的英、俄文资源基本状况分析及其他  王旭东、孙洁
【学术动态】
1990年以来日文发表的清史研究成果综述  王晓秋
1980年以来有关清史的俄文研究成果综述  叶柏川
满学:清朝统治的民族特色——1990年以来以英语发表的清史著作综述之一  马钊
清代社会史:下层社会与边缘人群——1990年以来以英语发表的清史著作综述之二  葛治平
【论著及文献选译】
最后的王朝:清朝在中国的兴起和衰亡  [美]彼得·斯特恩等、 赵轶峰摘译
尤•亚•戈洛夫金使团简介  (俄)B.C.米亚斯尼科夫、宋嗣喜译
我与李鸿章的交涉  (俄)维特、 傅正译
【名家访谈】
清史编纂需要一面世界史的“镜子”——访何芳川教授
论点摘编——围绕《大分流》(又译《大分岔》)展开的争论
工业化前夕的政治经济与生态:欧洲、中国及全球性关联  彭慕兰
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另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黄宗智
重新审视中西比较史:《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述评  史建云
《大分流》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贡献  吴承明
彭慕兰、王国斌对中、欧发展道路的看法  张芝联
《大分岔》与中国历史评估  王家范
中国和欧洲何时拉开差距——关于《大分岔》的争论及其背景  周武
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评《大分岔: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崔之元
【会议综述】
清史编纂暨编译工作座谈会综述  王大庆
征稿启事

《清史译丛》第2辑
《清史译丛》序言
【专题研究】
俄罗斯档案馆中有关中俄关系的档案文献简介  陈春华
【学术综述】
国外宏观历史学发展情况综述——关于“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最终统治了世界”的原因探讨  [美]盖尔·斯托克斯  杨松华(编译)
1980年以来有关清史的俄文研究成果综述  叶柏川
清代经济史:全球化与康乾盛世——1990年以来以英语发表的清史著作综述之三   赵刚
清代中西交流:宗教与文化——1990年以来以英语发表的清史著作综述之四  李榭熙(Joseph Tse-Hei Lee)
【论著及文献选译】
《19世纪俄中关系》第一卷古文献学引言  [俄]М.Б.达维多娃、И.Т.莫罗兹 徐昌汉(选译)
清代台湾的分类械斗:如何看待这类暴力事件?——1782年台湾漳泉械斗诠释     [美]王大为 刘平(译)
帝国控制与西学:康熙帝的功绩  [美]卡特林·雅米 李瑞芳(译)
清代270年历史的概括  [日]增井经夫 胡连城(译)
耶稣会士鲁日满账本  赵殿红(译)
张诚书信选译  辛岩(选译)
【名家访谈】
“清史纂修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访В.С.米亚斯尼科夫院士
【海外专家与清史研究】
柯文教授的清史研究——三次相聚及其请教的若干问题  朱政惠
孔飞力教授的清史研究  龚咏梅
【书评】
研究中国城市的新方法  [美]林达·库克·约翰逊 许建英(译)
清代江南天主教史的一副真实画卷——读《耶稣会传教士鲁日满在常熟》  张西平
【目录与摘要】
《清史问题》简介及中英文目录(1965-2003)  董建中(编译)
1980年以来以俄文发表的清史著作及清史论文目录  致远(编译)
清史《编译丛刊》征稿启事

《清史译丛》第3辑
【论著及文献选译】
承旧开新——《剑桥中国史·清史卷·导论》  [美]裴德生著 赵世瑜译
朝贡和移民——中国的对外关系和日本  [日]滨下武志著 高士华摘译
喀巴拉在中国  [德]克劳迪娅·冯·柯拉妮著 吴莉苇译
马若瑟研究  [丹麦]龙伯格著 李真摘译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中国  [美]何伟亚著 刘天路摘译
沙皇俄国的西藏政策  [俄]E.A.别洛夫著 陈春华摘译
街头控制——清末民初城币改良、警察与下层民众  王笛著 孪德英、谢继华译
俄华银行及其在东亚国际关系史中的作用  [俄]B.C.朱亚斯尼科夫著 叶柏川译
《关于大战起源的英国文件》(第2卷)中有关义和团运动时期英德对华关系资料选译  吴乃华译
【学术综述】
清代政治史:皇权与官僚——1990年以来以英语发表的清史著作综述之五清代地方史:权力、动乱与网络  马钊
清代地方史:权利、动乱与网络——1990年以来以英语发表的清史著作综述之六  李榭熙
满族民族认同的历史追寻——柯娇燕满族研究评介  孙静
图书评介关于晚清政治权力结构的另一种解释——《晚清权力与政治:袁世凯在北京和天津》述评  崔志海
【会议综述】
清代入华传教士文献档案与清史纂修座谈会综述  唐博
中日学者清史研究座谈会综述  唐博
【阶段成果】
国内主要图书馆和档案馆藏德文清史资料  国内外收藏德文清史资料调研与整理课题组

《清史译丛》第4辑
【论著及文献选译】
中华帝国后期白莲教的传播  [美]韩书瑞著 陈仲丹译
从明到清时间的重塑——《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上卷引论  [美]司徒琳著 赵世瑜 赵世珍译
跨文化行为模式:帝国主义后期在中国的德国经济与传教  [德]罗梅君 余思凯著 孙立新译
英国议会文件有关瓜分狂潮时期俄国强租旅大资料选译  吴乃华摘译
法国外交档案文献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  葛夫平摘译
【学术综述】
民事审判与司法实践——1990年以来以英语发表的清史著作综述之七  马钊:清代法律史
清代妇女史:男权统治社会中的妇女文化——1990年以来以英语发表的清史著述综述之八  赵刚
从近年英文学术著作看妇女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研究现状  [美]戴懿华著 黄薇译
【图书评介】
乾隆二十六年的同科进士:18世纪中国的科举、政府与精英  贾精珠著 梁华译
重新认识汉口:一个清代商业城市的空间和社会结构——罗威廉《汉口: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1796—1889》读后  马钊
【阶段成果】
上海档案馆藏晚晴租界外文文献概况  朱政惠 李江涛整理
【论点摘编】
评梅尔清《清代早期扬州的建筑文化》  Tobie Meyer-Fong
国家服务调配与地区性社会生态的演变——评彭幕兰著《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  马俊亚
精琪的货币改革方案与晚清币制问题  [韩]丘凡真
西方研究中国基督教历史的新方向  李榭熙

《清史译丛》第5辑
【论著及文献选译】
中国文化史的特殊时期: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  [俄]B·T7多罗宁著,叶柏川译
洞察乾隆:帝王的实践精神、南巡和治水政治,1736—1765  (美)张勉治著,唐博译,著建中校
从鸦片贸易到中国的反鸦片战争:问题的国际性及其应对之道的国际化  [德]达素彬著,孟
传教土的关系网与社会转型:以粤东北为例  [德]特拉尔夫·克莱恩著,孙立新译
“把愚昧者、无赖和懦夫改造成正派人”:清末监狱的产生  [德]余凯恩著,蒋锐译
1881年中俄《彼得堡条约》之修订  [俄]E·A·别洛夫著,陈春华译
与修改俄中改订条约柏关的帝俄外交部档案文件  陈春华等译
英国驻华公使馆武官布朗上校有关满洲的笔记  陈春华等译
法国外交档案文南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  葛夫平摘译
【学术综述】
清化城市史:地方精英的权力基础与社会网络——1990年以来英语发表的清史著作综述之九  马钊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央国家档案馆所藏中国资料  [哈]K·哈菲佐娃著,阿拉腾奥其尔译
【图书评介】
《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译后感  定宜庄
《天津的盐商:中华帝国晚期的政府建构与市民社会》评介  [美]伊丽莎白·科尔著,唐博译
【阶段成果】
法国所藏有关清史档案介绍  葛夫平译
葛夫平
【论点摘要】
“后十六世界问题”与清朝  [日]岸本美绪
作为生存策略的清代一妻多夫现象  [美]苏成捷
美国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趋向  邢福增
范发迪新作《英国博物学者在19世纪的中国:科学、帝国与文化冲突》  祝平一
德国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  [韩]车琼爱

《清史译丛》第6辑
【论著及文献选择】
《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科学在中国,1550-1900》前言
女性之手:中华帝国晚期及民国初期在妇女生活中作为学问的刺绣
鬼寻找替身:女性自杀及其重复行为
从来访者到入侵者--德国旅行者与中国的相互作用
戈洛夫金特使中国的谈判方略
英国议会文件有关瓜分狂潮时期列强争压中国铁路权益资料选择
【学术综述】
有关清末民实俄中关系的俄文档案文献资料简介
【图书评介】
清代满洲认同的几个问题--以《孤军》为讨论中心
中国文化带给欧洲的困惑--《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传(1665-1741):索隐派思想在中国及欧洲》译后感
明治政府大陆政策的历史展开--评安冈昭男《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
黄东兰著《近代中国的地方自治与明治日本》
【阶段成果】
晩清日本驻华领事报告简介
【论点摘编】
18世纪以来中国财政变迁及相关问题
论华人出国史研究
19世纪德语文献中的中国游记
Micharl Szonyi,Practicing Kinship: Lineage and Desc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eter C.Perduc,China Marches West: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清史译丛》第7辑
序 言

论著及文献选译

清八旗的种族性 [美]欧立德著 温海清译

三合会知识的救世主义起源 [荷]田海著 李恭忠译

百日维新在同乡关系与城市空间中的位置 [美]白思奇著 唐 博 译

基督教传教活动与山东义和团运动

——以“圣言会”为中心 [德]K. J. 李维纽斯著

张振国译 刘天路校

清末直隶地方自治与日本 黄东兰著 孙 茜译

传教士信件内容辑要 何岩巍译

英国议会文件有关戊戌变法资料选译 吴乃华摘译

图书评介

谁是满洲人:综合书评 [美]肯特盖著 孙 静译

社会史视野下的近代自贡盐商

——曾小萍《自贡商人:早期近代中国的工业企业家》评介 王 笛著

娜塔莎·维廷霍夫著《中国新闻业的开始(1860-1911年)》 孙立新著

学术综述

王朝宫廷比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唐 博整理

论点摘编

叫街者:中国乞丐文化史导论 卢汉超

梁启超与晚清中国“种族”之概念化 Peter Zarrow

清代东山民变:乡村暴力的传奇 罗威廉

近代中国的契约与产权 陈秋坤

谁是满洲人——西方近年来满洲史研究述评 张瑞威

《清史译丛》第8辑
序 言

论著及文献选译

作为满人汗国的清帝国:八旗制的统治结构 [日]杉山清彦著 陈仲丹译

1768年中俄《恰克图条约附款》研究 [日]柳泽明著陈仲丹译

晚清的土产鸦片观念 林满红著 唐博译

梁启超与晚清中国“种族”只概念化 [澳]沙培德著 张仲民译

百日维新再同乡关系与城市空间中的位置 [美]白思奇著 唐博译

集汉学家、商人和企业家于一身的米哈伊尔·舍韦廖夫

[俄] А.Н.霍赫洛夫著

田郁 译

英国议会文件有关上海法租界资料选译 吴乃华摘译

俄罗斯档案馆部分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全宗简介 叶柏川著

图书评介

《景善日记》是伪造的 [英]休·特雷弗-罗珀著 吴乃华译

满洲中国的新边疆与亚洲驻地国的历史编纂学:综合书评 [美]S.森著 孙 静译

熊远报著《清代徽州地域社会史研究——地域、集团、网络和社会秩序》王 笛著

论点摘编

明清科举旧问题之新回答 艾尔曼

清代思想的张力:17-18世纪中国思想中的“历史决定论” 伍安祖

清末中国的日常暴力 Rebecca E.Kael

丑事:盛清的贞洁政治 费思言

晚清的灾荒与意识形态 艾志瑞

周绍明著《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图书和文人文化》 黎 恩

《清史译丛》第9辑
走近19世纪的中国:晚期中华帝国·罗威廉教授专号

序 言

导言·走近十九世纪 [美] 孔飞力著 牛贯杰译、王 笛校

中文版序 ·十八世纪以后的历史 马 钊、杨念群著

中日关系的决定性转变:1862年日本“千岁丸”的上海之旅 [美]傅佛果著

牛贯杰、郭 晶译 冯慧轩校

十九世纪广东的牛痘接种业 梁其姿著

董建中译 任 可校

清中期绅士家庭的嫁妆与妇德 [美]曼素恩著

毛立平译 彭涓涓校

惊世危机与诱人机会:十九世纪晚期中国政治及文化变迁 [美]冉玫铄著

牛贯杰译 张 婷校

神秘的语言和沟通:十九世纪四川袍哥的隐语、身份认同与政治文化 王笛著、译

帝国统治危机时期清代君主的朝政观——以十九世纪考绩为例 [法]魏丕信著

阚红柳译 张 婷校

“营运生息”:清代军队经商考 [美]戴莹琮著、译

虞翻祠:十九世纪广州精英群体和地方认同 [美]麦哲维著 赵 刚 译

书写秋瑾生平:吴芝瑛和她的家学 [美]胡 缨著

毛立平译、任 可校

《红楼梦影》及其出版商北京聚珍堂 [美]魏爱莲著

毛立平译、贾 宁校

危机中的《申报》:国际背景下的郭松焘与《申报》之争 [德]鲁道夫·瓦格纳著

毛立坤译 马 钊校

何处是文化业的中心:从地方艺人到全国明星的晋升看清末北京与上海文化经营模式间的竞争 [美]叶凯蒂著 郭 晶译 马钊校

编后记 牛贯杰、朴世英

《清史译丛》第10辑
序 言

论著及文献选译

清朝与荷兰的关系,1662—1690 [美]卫思韩 著 杜继东 译

乾隆时期的清王朝 [美]罗友枝 著 唐 博 译

出巡途中的乾隆——通往承德的帝国之路 [美]范·西蒙斯 著 唐 博 译

清代市场研究的成果与课题 [日]山本进 著 廖敏淑 译

全球史研究视野下的香港 [日]滨下武志 著 张俊义 译

国家、社区与广东省镇压海盗的行动,1809-1810

[美] 罗伯特·安东尼 著 梁敏玲 译

英国议会文件有关英国强租香港新界资料选译 吴乃华 摘译

法国外交档案文献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 葛夫平 摘译

图书评介

《叫街者:中国乞丐文化史》评介 王 笛著 唐 博 译

熊远报著《清代徽州地域社会史研究——地域、集团、网络和社会秩序》

王 笛著 唐 博 译

阶段成果

晚清至民国西方人在中国西南边疆调研资料的编译与研究 杨梅撰稿 贺圣达审定

论点摘编

满文档案与新清史 [美]欧立德著

晚清中西文明观的形成 ——以18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为中心 手代木有儿著

新“美德”的传播——晚清新式小学教科书中的“爱国”

[德]伊芙·舒尔茨·辛达著

命名物理学:晚清规划一种近代科学领域轮廓的努力 [德]阿梅龙著

James A. Millward etc., ed., New Qing Imperial: 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 蔡伟杰著

松浦章著《江户时代唐船所见之中日文化交流》

《清史译丛》第11辑
前言 / 001

董建中

整体史:早期近代的平行现象与相互联系(1500—1800) / 004

[美] 傅礼初 著 董建中 译

17世纪中国的普遍性危机 / 037

[英] 阿谢德 著 唐博 译 董建中 译校

中国与17世纪危机 / 053

[美] 魏斐德 著 唐博 译 董建中 译校

1530—1650年前后国际白银流通与中国经济 / 078

[美] 艾维四 著 董建中 译

康熙萧条与清代前期的地方市场 / 105

[日] 岸本美绪 著 沈欣 译 董建中 译校

中国17世纪货币危机的神话与现实 / 125

[美] 万志英 著 王敬雅 译 董建中 译校

1635—1644年前后白银输入中国的再考察 / 155

[美] 艾维四 著 袁飞 译 董建中 译校

17世纪的东方与西方:斯图亚特英国、奥斯曼土耳其和

明代中国的政治危机 / 180

[美] 金世杰 著 徐畅 译 董建中 译校

对中国和日本“17世纪危机”的几点观察 / 228

[美] 艾维四 著 陈兆肆 译 董建中 译校

东亚存在着17世纪“普遍性危机”吗? / 259

[美] 艾维四 著 赵阳 译 董建中 译校

确有关联还是事后之明? / 282

——东亚视野下的17世纪危机

[美] 迈克尔·马默 著 董建中 译

17世纪危机与欧亚史的统一 / 296

[丹麦] 尼尔斯·斯廷斯加尔德 著 杜涛 译 董建中 译校

危机与灾难:17世纪全球危机的再思考 / 311

[美] 杰弗里·帕克 著 董建中 译

原网址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qiKEoikVN3WrJfCMoeVKQ 提取码:htjf 宋代传状碑志集成(清晰pdg)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0onRsliXFuPnUJlJ6WOBow 提取码:mluh 申报影印本 400册全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Aem0BufU4BchNzQa9Vy4w 提取码:xfb7 全宋笔记1-8编(详细目录)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