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鸣旦教授讲座

XIAO Qinghe 学术活动评论58字数 883阅读2分56秒阅读模式

6月2日上午,宗教与社会高级讲坛第十一次活动在A602举行。本次活动由国际著名汉学家、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鲁汶大学汉学系主任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教授主讲,由陶飞亚教授主持。演讲题目是《礼仪的交织——以抄本清初中国天主教葬礼仪式指南为例》。

钟教授首先指出,对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与科学交流,而较少关注礼仪。但是,礼仪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在现今生活中都有重要的作用。钟教授以杜赫徳(Du Halde)的著作中所出现的徐光启及其孙女的画像、李之藻在成为教徒之后对礼仪的关注以及马嘎尔尼(George Macartney)访华时的礼仪纠纷等为例说明礼仪问题的重要性。然后钟教授指出,礼仪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他所关注的是丧葬礼。而有关丧葬礼,中西方都有非常多的材料。其中包括“指定性资料”(prescriptive)与“描述性资料”(descriptive),以及总结出来的新“指定性资料”。本次讲座所要使用的资料即属于新“指定性资料”。同时,对丧葬礼的研究也需要使用多种多样的资料,包括图片与小册子。接下来,钟教授分析了中西方放丧葬礼的背景。其中,欧洲的丧葬礼在12世纪时有四个转变,即对死亡之后的乐观态度转变为悲观;丧礼的主礼者逐渐“圣职化”(clericalized);丧葬礼时间由短变长;遗体开始使用棺木等等。然后,钟教授介绍了西方人对中国丧葬礼的描述,包括庞迪我(Diego de Pantoja)、De Groot等人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出中西方在丧葬礼上的差别。然后,钟教授以广州会议之后的“指定性资料”即清初天主教丧葬礼抄本《临丧出殡仪式》为例,说明礼仪在文本中的交织。钟教授还别开生面的邀请在场听众诵读该文本,并分别指出文本中的参与者、地点、活动等内容,从而为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钟教授分析丧葬礼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意义,即凝聚性赫团结性。最后,钟教授指出文本是沟通的结果,因此文本中存在着张力、协调与选择,并使用《天工开物》中的织布场景为例,表示明末清初天主教丧葬礼是中西文化交织的结果。

 

钟教授在讲座结束后,还就听众的问题进行回应与讨论。历史系郭红副教授、刘义、舒健、肖清和以及研究生等20余人参与了本次活动。

 

来源:http://cla.shu.edu.cn/news/detailNews.asp?ID=984

 

可惜这次活动没有拍照。

有关此次讲座内容。钟教授在北大、中大都讲过,我都在场。但是每次讲的都不一样,所受启发也不同。在既有文本材料之上,如何发掘文本背后(beyond the texts)的意义,是一般历史学者所忽视的。钟教授不仅善于讲故事,还善于分析。也就是将义理与考据结合起来。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继续阅读
 
讲座情况 学术活动

讲座情况

  暑期天很热,这几天北京都在32度,上海高达40度,人也比较少。讲座从2点到4点,稍微延迟了一会,内容与明清天主教经典翻译有关。宋老师娓娓道来、趣味横生,非常有启发意义。 几点内容:明清天...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