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光:中国传统对「神」的敬礼

XIAO Qinghe 文章收藏评论30字数 19574阅读65分14秒阅读模式

中华民族从有历史文据以来,常有宗教信仰,信仰皇天上帝,也信仰神灵。皇天上帝高居一切以上,造生人物,掌管宇宙,人们对祂当然奉献敬礼,表示服膺。其它神灵也在人类以上,能造福构祸,理应受人敬奉。儒家虽不是宗教,但在传统的生活规律中,含有祭天,祭神的典礼。佛教和道教则是宗教,而宗教必有宗教生活,宗教生活特别表现于宗教仪礼,因此中国传统里,历代都有对于「天」和「神」的敬典。

 

中国传统里对于「天」和「神」的敬礼,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祈祷,第二类是祭祀。祈祷用语言文字表达敬意,祭祀用仪典表示服膺。在祈祷和祭祀的意义里,含有罪恶的观念并牵涉及人的来生问题。我们在下面便分段研究祈祷、祭祀、罪恶和来生。

 

(一)祈祷

(1)甲骨文的贞卜

「人穷则呼天」,这句成语代表中华民族的心理。在中华民族远古时代已有向所信仰的「天」行祈祷的典礼。我中华民族最古的史迹现在祇有甲骨,这是商朝贞卜所用的龟甲牛骨,上面刻有卜辞.是目前我中华民族最古的文字。

贞卜;贞为问卜,卜为灼龟所见的兆。商朝时,每遇稍微重大的事,一定要贞卜,以知道上天的旨意,顺天的旨意则吉,逆天的旨意则凶。

从现有的甲骨文里可以知道当时所卜的事类。『商人贞卜之事项,罗振玉分为九类,王襄分为十二类。按卜辞分类,甚非易事。一因文字多未能识,一因句读多未能通,故无从归类者甚伙。兹参考罗、王之说,稍加增订,分类如下:第一祭、第二告、第三 亨、第四行止、第五田渔、第六征伐、第七年、第八雨风、第九霁、第十瘳、第十一梦、第十二命、第十三旬、第十四杂卜。』 (1)

贞卜用龟,取龟在秋天,春天杀龟衅龟,然后加以攻治,锯去背甲,留用腹甲,钻凿小孔,大龟甲可有七十二钻。贞卜时,以火燋灼龟甲小孔,小孔旁乃有裂纹,巨纹称为墨,细纹称为拆。贞者按照裂纹,以定吉凶。把吉凶之辞,刻于小孔旁,即是卜辞。现在所有甲骨文,就是这种卜辞。

古代除龟卜外,还有筮法、筮用替草。古代的易书,即是卜筮的书。古代传说夏朝有连山,商朝有归藏、周朝有周易。这种传说虽不可考;但是卜筮一事,则是古史中不容怀疑的事。在『周礼』一书中,更有龟卜的典礼。

卜筮目的除询问事件的吉凶外,也有求雨求病愈的目的。这些目的都包含一种向上天的祈祷,祈求上天显示旨意,有时更向上天求福。卜筮的意义:第一,承认人事由上天处理,第二承认人应遵行天意,.第三承认上天的旨意可以显示给人,人在卜筮时,常是默默祈祷上天,祈求赐佑。卜筮因此可以视为一种最古的祈祷。

 

(2)经书时代

与甲骨文同时代的书经和稍后的诗经,载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言词,这些言词常是一篇一篇的正式文告。在正式文告中,有祭神的歌词。祭祀以礼仪动作为主,以乐歌为辅。祭祀的乐章歌颂神的威仪盛德,祈求赐福赐佑。这些乐章也就是祈祷词。

尚书虞书益稷篇说:『夔曰:忧击鸣球,搏咐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发鼓,令止柷敔。筮镛以闲,鸟兽跄跄,萧韶九成,凤凰来仪。』

这篇乐章,不是祭天祭神的乐章,而是祭祖的乐章,不能代表尚书的祈祷辞。然而祭祖既有颂德的歌章,祭天的大典,一定也有歌颂天德的乐章。

诗经里的颂,朱子解为:『宗庙之乐歌。大序所谓美盛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但是诗经的颂也有不是祭祖宗的乐章,『丰年』一诗,则是祭社?的乐章,大雅有『生民J、『行苇』、『既醉』、『凫露』、『板』,等诗,都是祭祀以后宴客的乐章,不歌颂祖先的功德,祇歌赞祭典的严肃,求福的词句也表现在字里行间。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弄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周颂、丰年)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大雅、皇矣)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既醉以酒,尔殽既将;君子万年,介尔昭明。昭明有融,万朗令终,令终有傲,公尸嘉告。』(大雅,既醉)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昊天日明,及尔出王。昊天旦旦,及尔游衍。』(大雅、板)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卜三管,其命多辟。天生蒸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雅、荡)

『畟畟艮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镶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寥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牲,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周颂、良耜)

『良耜』和『丰年』是秋收报社稷之歌,大雅的『皇矣』、『既醉』、『板』、『荡』,是谏诫和祝嘏的诗,诗中都有敬畏上天和感谢丰收的意思。这些诗篇虽不是直接祭上帝或祭神的赞词,但也可以看作赞颂神灵的祷词。

古代正式的祈祷词是祭文,祭天、祭地、祭神,从汉以后都有祭文。祭吊亡人时,也朗诵祭文。祭祀中还有祝嘏之词,代表上天或神灵及祖先赐告,祝福献祭的人。

 

(3)汉唐宋祭天地文

郊社的祭典为历代最隆重的典礼,按周礼郊社祭典里没有祭文,祇有乐章,秦时古乐已亡,祭祀时虽仍用乐,但没有词。同时,兴起了颂读祭文的仪节。

现存的汉朝祭天的祭文有汉昭帝祭天地文:『皇皇上天,照临下土,平地之灵,降甘风雨。庶物群生,各得其所。靡今靡古,维予一人某,敬拜皇天之佑。薄薄之土,承天之神,兴甘风雨,庶卉百谷,莫不茂者,既安且宁。予一人某,敬拜下土之灵。』(谨昭帝祝天地辞)

汉光武帝登基祭天文: 『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愿降命,属秀黎元,为民父母,秀不敢当。群下百僚,不谋同辞,咸日:王莽纂试窃位,秀发愤兴义兵,破王邑百万众于昆阳,诛王郎铜马赤眉青犊贼,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心,下为元元所归。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秀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群下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 (汉光武帝即位祭天地文)

唐朝所存留至今的祭天地文有泰山玉牒文。玉牒在古代为封禅之文。史记封禅书说:『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古代的封禅书为一秘件,不令人知。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有事泰山,玄宗问前代玉牒,为什幺秘而不宣。贺知章答说:玉牒通意于天,故尚微密。玄宗说:朕今为民祈福,无一秘讲,即以玉牒出示百僚。

唐高宗泰山玉牒文:『嗣天子臣治敢告于昊上帝。有隋位极颠危,天数穷否,生灵涂炭,鼎祚沦亡。高祖伏黄钺而救黎元,锡元珪而拯沉溺。太宗功宏炼石,定区宇于再麾,业比断鳌,饮沧漠而一息。臣黍奉余绪,承威积庆,遂得费山寝燎,炎海韬波。虽业茂宗祧,实降灵弩吴。今谨告成东岳,归上元,大宝克隆 鸿基永固,凝熏万姓,陶化八弦。』

民国六十年十月二十日,马鸿逵夫人刘慕侠女士呈献唐玄宗及宋真宗泰山封禅玉册于蒋总统,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两册在山东泰安蒿里山上,于民国二十二年出土,玉简现皆完好,简上所刻册文,为禅地祇之词。封禅的典礼,封为祭天,坛在泰山之上,禅为祭地,坛在泰山之下。

唐玄宗禅地祇文:『惟开元十三年岁次弓丑,十一日辛卯,嗣天子隆基,敢昭告于皇地祇,臣嗣守鸿名,膺兹丕运,率循地义,以为人极,夙夜祇若,汔未敢康。赖坤元降灵,锡之景佑。资植庶类。屡惟丰年。式展,时巡报功厚载。敬以玉帛犠齐,粢盛庶品,备兹痊礼。式表至诚。睿宗大圣真皇帝配神作主。

宋真宗禅地祇文:『惟大中祥符元年岁次戊申,十月戊子朔,二十五日壬子,嗣天子臣叵敢昭告于皇地祇。无私垂佑。有宋肇基,命惟天启,庆赖坤仪。太祖神武,威震万寓。太宗圣文,德绥九士。臣恭膺宝命,篡承丞绪。穹天降灵,灵符下付,景祚延鸿,秘文昭着。八表以宁,五兵不试,九谷丰穰,百姓亲比。方舆所资,?德是愧。薄率同词,搢绅协议。因以峙巡,亦既肆类。躬陈典礼。祇事厚载,致孝祖宗,洁诚严配。以伸大报,聿修明祀,本支百世,黎元受祉。谨以玉帛牺齐,粢盛庶品,备兹禋瘗,式表至诚。皇伯考太祖启运立极,英武圣文,神德玄功,大孝皇帝;皇考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大明,广孝皇帝,配神作主。尚飨。』

这类祭告天地之文多系歌功颂德;然而祭文的意义则是把功德归之于天地的保佑,献祭报谢。汉光武帝登基告天,把当时登基的理由昭告上天。至于封禅大典,在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的时候,皇帝登泰山,把国家治平的情况昭告上天,献祭报谢。汉昭帝祭天地文则是在通常的祭天大典里的颂辞,感谢皇天后土,风调雨顺,庶物群生。皇帝对于皇天皇地祇,自己称臣称名,表示敬奉上天的诚意。

 

(4)国家大典的祷词

两国缔结盟约,为政界的一桩大事。春秋战国时,诸侯相争,合纵连横,常立盟约。盟约的威信在于国际道义。但是在道义衰落的战国时期,大家都不敢以国际道义为盟约的唯一保障;于是乃呼求神灵,以作保证。这种保证词列在盟约之内。若是签约的国家有不守约的举动,神灵将降罚。

左传襄公十一年,诸侯伐郑,郑人惧,同盟子亳,载在书上说:『凡我同盟,毋薀年、毋壅利、毋保奸、毋留慝、救灾患、恤祸乱、同好恶、奖王室。或闲兹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一国之神,明神殛之,俾失其民,坠命亡氏,路其国家。』(左传卷二十七)

袁绍曾于漳河结盟讨伐董卓,有『漳河盟辞』。辞云:『凡我同盟之后,毕力致命,以伐凶丑,同奖王室,翼载天子,有渝此盟,神明是殛,俾坠其师,无克诈国』。

太子加冠为朝廷重典。加冠礼时须告祖庙,有祝文昭告祖宗,祈天赐福。

汉昭帝冠辞:『陛下离显先帝之光耀,以承皇天嘉禄。钦顺仲夏之吉日,遵并大道邠 ,或秉集万福之休灵,始加昭明之元服,推远稚兔之私志,崇积文武之宠德。肃勤万祖清庙,六合之内靡不息。陛下永永,与天无极。』

晋太子冠祝文:『令月吉日,始加元服,皇帝穆穆,恩宏衮职。钦若昊天,六合是式,率遵祖考,永永无极。眉寿惟祺,介兹景福。』

皇帝的祭典,郊社以外,就是祖庙祭祀。祖庙以下,皇帝有时亲祀神灵。在神灵中太一算是尊高。司马迁史记载有拜祝太一的赞飨文:『德星昭衍,厥惟休祥。寿星仍出,渊耀光明。信星昭见,皇帝敬拜太祝之享。』

皇帝祭太一,自称皇帝,不像祭天地时自称臣称名。然而太一的祭享也算重典。(赛词,醮词第 1O页11页)

 

(5)求雨文

历代文献里所存的求雨文颇多。我国以农立国,农夫耕种,常须雨调风顺。天旱不雨,五谷不生,因此地方官员到神庙行礼,祈求赐给甘霖。天下了雨:又到庙谢恩。

曾巩有福州鳝溪祷雨文:『……神有灵迹,国人所祇;神明显号,天子所跻。萎能起之,槁能泽之。胡能有余,剑而不施。我用卜日蚤驾以驰。既告潭侧,尚其听之。攘除骄阳,腾云瀇霓。播为甘液,霈酒淋漓。俾农有秋,百物具宜。……』

曾巩诸庙谢雨文:『……故若巩者,任职于外,六年于兹,而无岁不勤于诸雨。赖天之仁,鬼神之灵,闵人之穷,輙赐甘泽,以救大旱,吏知其幸而已。其为酒醴牲飨,以报神之赐,曷敢不虔。……』

白居易祝皋亭神文:『……去秋愆阳,今夏少雨。实忧灾?,重困杭人。居易忝奉昭条,愧无政术。既逢愆序,不敢宁居。一时祷伍相神,祈城隍祠,灵虽有应,雨末沾足。是用择日祇事,改请于神。恭维明神禀灵于阴祇,资善于释氏,聪明正直,洁靖慈仁,无幽不通,有感必应。今请斋心虔告,神其鉴之。若四封之间,五日之内,雨泽霈足,稼穑滋稔,敢不增修像设,重荐馨香,歌舞鼓锺,备物以报。如此,则不独人之福,亦惟神之光。若寂寥自居,肸蠁无应,长吏虔诚而不咎,下民盼望而不知,坐观农田,使之枯悴;如此,则不独人之困,亦惟神之羞。惟神裁之,敬以俟命。尚飨。』

雨多了,造成淫雨,五谷受害,官吏乃求止雨放晴。董仲舒有『止雨祝』,求社神山雨:『诺!天生五谷以养人,今淫雨太多,五谷不和。敬进肥牲清酒,以请社灵,幸为止雨,除民所苦,无使阴灭阳。阴灭阳,不愿于天。天之常意,在于利人。人愿止雨,敢告于社。』

醮为古代加冠和娶妻的祭典,又以酒不酬酢为醮。后代佛教道教兴起,设坛祀祷,都称为醮。杜光庭曾写晋公作后土醮词,求平定变乱,以安国土:『伏以惟地惟天,厚载广覆,生成庶品,孕育群灵,坤德母仪,光被万有。……厥有诚祈,盍申昭告。臣封境之内,戈甲屡兴,害及丘坟,戮兼婴耄。……念兹万姓,诚切祷祈,沥血披心,仰希鉴佑。伏兮曲哀虔祝,俯借威灵,命山川岳渎之神,助平灾淦,雷电风云之吏,共静郊原。……奉斝陈词,言兴泪霣,不任。』

古代秋收以后,十一月间有赛社,以报谢田神;故有赛词;但别种秋祭也可称赛,梁朝沉约曾作用『赛鼎山庙文』:『我皇体天御宇,望日表尊,备乐变乎笙锦,郁礼华于俎豆。迩无不怀,远无不肃。鸟革素之客,草移丹绿之状。泉露改味,日月重光。卯惟大王年逾二百,世兼四代,扬玉稃、希瑶席、秦楚赵之巫,把琼茅而延伫,燕卫宋郑之音,结统风而成典,九嶷之乘蔽比,三山之驾若云。』

 

(6)私人祈祷

以上五节所引的祈祷文都是朝廷或官吏正式行祭祀时所用的祷词;古代既然有祭祀,自然就有祭文。除这种正式的祈祷外,私人也向神灵祈祷,或为祈福,或为祛灾。私人的祈祷通常在祭神的处所。后来佛、道的寺院兴建了以后,祈祷的人便都上庙上观了。

按古代的传说,很古的时候就有私人祈祷的故事。诗经玄鸟章云:『天命玄乌,降而坐商』。朱子注说:『玄鸟、鳦也。春分玄鸟降,高辛氏之妃,有娀氏女简狄,祈于郊禖,鳦遗卵简狄吞之而生契,其后氏遂为有商氏。』玄鸟降卵为神话,祈于郊禖也算神话的一部份。但是古代已有祈祷并非虚话。

史记孔子列传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这里所说祷于尼丘,也是私人祈祷。

论语说:『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日:祷于上下神祇。予日:丘祷之久矣。』 (论语述而)

朱熹注释曰:『祷者,悔过迁善,以祈神之佑也。无其理则不必祷。既日有之,则圣人未尝有过,无善可迁,其素行固已合于神明,故曰丘之祷久矣。又士丧礼,疾病行祷五祀,盖臣子迫切之情,有不能自已者,初不请命于病者而后祷也。故孔子于子路,不直拒之,而但告以无所事祷之意。』

朱子的解释很牵强,子路请求孔子准许向五祀行祭,祈求病愈。孔予告以自己心中早已祷告,清心节欲,以与神接。这种祷告是精神方面的祷告而不见于语言。

佛教和道教盛行以后,信众的私人祷告乃成为日常的宗教生活。但是国人的传统心理常以为在有事故时纔祈祷。祈祷两字的意义本来就含有这种心理。『说文』解释祈字:『祈,求福也,以祈斤声。』 『经籍纂诂』也解「祈」为「求福也」,「为民求福叫告之词也。」 『祷』字在『经籍纂诂』说是「请也,祈也」,「求福也」,「告事求福也」。「谓祷于天地社棱宗庙」。「说文」解释『祷』字为『告事求福也』,『求福谓之祷,报赛谓之祠』,『请于鬼神』。

 

(7)佛教的祈祷

佛教信佛,信菩萨,信天界和地狱。为能获得光明,脱离苦海,又为超渡亡魂,转生人世。佛教有供奉佛和菩萨的敬礼。

僧尼住在寺庙里,朝夕诵经,所诵经文,多为佛教经典,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妙法华严经、净土经、阿弥陀经等。除诵念经典外,僧尼还唱诵朝暮课诵。今据台北善导寺所印的『佛教朝暮课诵』(2),摘录几篇佛教的朝课:

『香赞』,朔望早课前用: 『宝鼎爇名香,普徧十方,虔诚奉献法中王。 端为民国祝万岁,地久天长。 端为民国祝万岁,地久天长。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唱诵时,有大磬,引磬、大钟、吊钟、小鼓、木鱼,铛子、铅子等乐器,依照一定规律敲叩。

宣读神咒,神咒系中文从梵文音译,意义不明,按照文字诵念。

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段,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若厄。然后唱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上来现前清净众,讽诵如来诸品咒。回向三宝众龙天,守护伽蓝诸圣众。三涂八难俱离苦,四思三有尽沾恩。国界安宁兵革销,风调雨顺民安乐。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三门清净绝非虞,檀信归依增幅慧。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养,四者歼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词萨,摩诃般若波罗密。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民图永固,国道遐昌,佛日增辉,***常转。自愿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愿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愿依憎,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和南圣众。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罗,南无护法韦驮夺天菩萨。』

佛教的暮课,诵佛说阿弥陀经,礼佛忏悔文。

礼佛忏悔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南无,如来,应供,正编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佛,世尊。…』

再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经生咒,南无阿弥陀佛诵:『南无阿弥陀佛,(遶念数百千声)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敢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全不贪恋,意不颠倒,如人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诵念『普供养真言,我们选录两则:

阿弥陀佛供:『阿弥陀佛,无上医王,巍巍真相放毫光,苦海作舟十品莲邦,同愿往西方。』

观音菩萨供:『观音大士,悉号圆通,十二大愿誓弘深,苦海渡迷津,救苦寻声,无剎不现身。』

以后有念诵,赞偈,拜愿。现择录『大慈菩萨发愿偈。』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我今大归依,纤悔三业罪,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誓愿渡众生,总愿成佛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佛教僧尼早晚诵经,供奉礼拜。所诵经文和中国传统祭典中的祭文,在文笔和意义上都完全不同。佛教的经文充份表现宗教信仰,不求福免灾,而是赞颂佛法,皈依佛法,求脱罪业,转生西方乐境。

佛教信众有住家长斋礼佛者:他们在家诵念经文,平日则手持佛珠,默诵阿弥陀佛。佛教祈祷的经文向佛和菩萨赞颂,佛教祈祷时所诵的经典多为释迦佛的训言,和天主教神父、修士、修女所诵日课经有相同之点。

(8)道教的祈祷

道教对鬼神的信仰很深,求福祛灾的心情更重,对于祈祷也就非常注意。

道教的祈祷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的祈祷为修炼长生之术的人祈求神灵助佑,因为内丹外丹的修炼,都须有神灵保护,纔能有成;第二类的祈祷是怯除灾祸的经文,有符咒,有青词,有密词,有道场文等;第三类的祈祷为道士道姑所诵的经典。

为求长生,须用炼气之法,修炼时常祝祷神灵,今选录几首祝文:

『天道大道,愿得不老,寿比中黄,升天常早,愿延其命,与道长久。』(3)

『玄光玉女,养我真人,子丹服食元气,饮宴礼泉』(4)

『皇天上帝,太上道君,曾系小兆某某,好道愿得长生。此吾之气也,再从此气生,念之万遍无止也。令北长生,上为真人,云车上迎,飞升天宫,上谒上帝,南极老人,元光之前。』(5)

『大一北极,敬告诸神,常令魂魄安宁,无离某甲身。』(6)

道教为能修养精气,先要存思,存思是静坐,存思神物,心专于一,存思时,应行祈祷。祝曰:『真气下流通幽关,镇神固精塞死源,玉经慧朗通万神,为我致真命长存,拔度七祖返胎仙。』(7)

『元气非本生,五涂承灵出,雌雄寄神化,森罗遽幽郁。玉音响太和,万唱元中发,仙庭回九变,百混同得一。易有合虚中,俱入帝堂室。』(8)

沐浴在道教的修养中也是一种要事,沐浴毕也当祷祝。『黄箓简文经』云:『奉经威仪,登斋诵经。』洗浴毕,冠带衣服,叩齿十三通,祝曰: 『五浊以清,八景以明,今日受炼,罪灭福生,长与五帝,斋参上灵。』 (9)

炼丹之术常为秘诀,道书虽传载丹术多种,谁也不能按法炼成,因最要条件在于神助。炼丹时常须祷祝。

『平旦,澡洗熏衣,柬向再拜,心存天真』(10)

丹书为秘传,传自神灵,故有祭受法,祭神求传秘诀。祭时,诵念祷词: 『今日吉辰,斋志奉迎太上诸君丈人,乞停住华辇,憩息须臾。(因重上香,少顷又三拜,良久而跪)。某以胎生肉人,枯骨子孙,久沦愚俗,积聚罪考,祸欲深重,愆过山岳。唯乞太上,解脱三户,令百尼除解。今奉属太上道君,永为神民,常思清虚,以正秽身。思遇因缘,得开玄路。即日受先师告某金液之经,披省妙祭,萧然反生。乃知天尊灵贵,非世尸所陈。岂其顽朴,可得希闻。是不敢轻秘,故祀祭天神至尊。 一书委帛一传之誓,已备如本科,将辄抱佩永年,无泄无漏。唯愿太上大道诸君丈人,发扶某一身,使享寿延年,所向诣会,早得从心。神药速办,栖遁山林。别替告祈高上诸皇,以合丹液之矣,依传授之科,敬受师节度。』 (11)

道教用咒词以袪魔袪秽,同时也画符箓。符箓不可懂,咒词则诵念。如解秽汤咒词说: 『北斗七星之精,降临此水中。百殗之鬼,远去万里;如不去者,斩死付西方白童子。急急如律令。』

『四大开明,天地为常,玄水澡秽,辟除不祥。双童守门,七灵安房。云津炼灌,万气混康。内外利贞,保滋黄裳。急急如律令。』(12)

旦夕烧香,虔求神助,以得长生: 『每日卯西二时,烧香,三捻香,三叩齿。若不执简,即拱手微退,冥目视香烟,微祝曰:玉华散景,九炁含烟,香云密罗,上冲九天。侍香金童,传言玉女,上闻帝前,令其长生,世为神仙。所向所启,咸之如言。』(13)

在道家的祈祷中有所谓『青词』。凡太清宫道观荐告的祝文,用青藤纸,以朱笔书写,或祈福,或悔过,称为背词。

欧阳修曾作『河南平阳洞河南济渎北海水府投送龙简青词』:『伏以九区至广,万物类居,惟川岳之宅灵,系真仙而总治。载稽道秘,实有旧章。粲然玉简之清文,蜿若金鳞之瑞质。兹为镇信,辅以精诚,伏冀冲鉴昭临,纯祺锡羡,保邦家之永固,均动植以蒙休。』

张元晏曾作『下元金箓道场青词』:『维干宁二年,岁次丙辰,十月戊申朔,十二日己未,嗣皇帝臣,稽首太上圣祖大道金阙元元天皇大帝。伏以强名曰道,回出氤氲之表,惟天为大,是生恍惚之中,融和气以陶蒸,蔼真风而煦育。况黄庭碧落,集列圣之威仪,绛阙丹台,聚群仙之步武。爰起祈恩之路,实开请福之门。敢用真诚,陈于下会。今虽物无疵疠,年获丰登。远人不倦于引航,绝塞靡虞于烽燧。而鲸鲵作慝,蚊豕为妖,涂炭黎元,续乱纪律。宫朝载罹于焚毁,簪裾仍迫于?离。敢不寤寐思愆,晓夕引咎。于是广延真侣,重叩元关,币帛交陈,香灯备设。伏望坚覆露之德,畅亭毒之恩,使氛祲尽消,万汇咸泰,复安宗社,大定寰区,及臣眇身,司沾宏造。谨词』

这两篇青词都是文人的作品,保有传统祭文的文笔,但也有道教的信仰。然较比修炼长生的祝词则有不同。文人所作的青词,对于神仙长寿的事则不提及,祇求神灵赐福。

密词是佛教和道教通用的祈祷文,为醮坛请祷之词。欧阳修曾作有密词,今录一首。

东太一宫开启保夏祝圣寿金箓道场密词:『伏以寂然妙道,推善应以无方,瞻彼高灵,荐精诚而必达。屈此长嬴之候,是惟茂育之时。爰稽玉笈之真文,载洁云坛之净醮。冀敷昭鉴,来集纯禧。固寿历之延昌,溥黔而均佑。』

道教的祷词,除上面所选录的各种外,还有道士道姑所诵的经典。道教的清规中有十种善事。第十善事即是读三宝经律,恒奉香花供养之。『全真演教宗坛』的清规中有关于诵经的戒律。『早晚功课不随班者,跪香上殿诵。……上殿诵经礼斗,不恭敬者,跪香。』全真教道士道姑早晚所诵经典,为『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玉枢赘经』,『三官忏』,『全真全功课经』等。(14)

 

(一)祭祀

(1)祭祀的意义

(甲)源起

中国的祭祀起源很早。「后汉书」、「祭祀志」说:『祭祀之道,自生民以来则有之矣。豺獭知祭祀,而况人乎。『史记』的『五帝本纪』说:『……诸侯咸尊轩辕为天于,代神农氏,是为皇帝。……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依鬼神以制义……洁诚以祭祀。……帝喾辛者,英帝之曾孙也。……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帝尧者……乃命义和、敬顺昊天。』这是中国史书对于祭祀源起的述说。

『事物纪原』『礼祭郊祀部,祭祀』引王子原的拾遗记说『庖使鬼神以致群祠,以犠牲登荐百神,则祭祀之始也。』 『黄帝内传』说:『黄帝始祠天祭地,所以明天道。』这种纪载,不是正史,两者似有矛盾。

书经虞书『舜典』说:『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群神。』舜帝登极后,祭天、祭六宗和山川群神。史记的封禅书,也以舜帝类于上帝,作为封禅的开始。

在殷虚甲骨文里,有祀典的证据。虽多为祭祖报宗的祀典,但也证明殷代祭神。用甲骨卜时,卜之日必祭,祭是祭祖妣,以所祭之祖的生日为卜日。所用的牺牲,有牛或羊,或豕或犬。

『礼记』『王制』篇说:『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天下植礿、祫禘、祫尝、祫蒸。诸侯礿则不禘,禘则不尝,尝则不蒸,蒸则不祈。』

祭祀在中国的起源很早,根据中华民族现存的历史史据,祭祀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起源,有中华民族的历史时,就有了祭祀。

(乙)祭祀的意义

祭字的意义,说文解释为祭祀,以示,以手持肉。『说文解字诂林』引段注说:『笺曰:榖梁桓八年范注:无牲而祭日荐,荐而加牲曰祭。故从又持肉会意。浑言则有牲无牲皆日祭也。』

广韵说:『祭,至也,察也』 『春秋繁露』 『祭义』篇说:『祭者,祭也,以善逮鬼神之谓也。……祭之为言,际也。』孝经,士章说:『而守祭祀』,疏说:『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日际也。』

祭,解为以手举肉,解为察,都是『字』的解释,现在我们要问在意义或内容方面究道代表什幺?

谷梁传,成,十七年,篇中有言:『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春秋繁露的『祭义』篇说

『五谷食物之性也,天之所以为赐人也。宗庙上四时之所成,受赐而荐之宗庙,敬之性也。于祭之而宜矣。宗庙之祭,物之厚无上也。奉上豆实,夏上尊实,秋上机实,冬上敦实。豆实,韭也,.春之始所生也;尊实,麷也,夏之所受初也;机实,黍也,秋之所先成也;敦实,稻也,冬之所毕熟也。始生故曰祠,善其司也。夏约故曰礿,贵所初礿也。先成故曰尝,尝言甘也。毕熟故曰蒸,蒸言众也。奉四时所受于天者而上之,为之上祭,贵天赐且尊宗庙也。孔子受君赐,则以祭,况受天赐乎?一年之中,天赐四至,至则上之所以岁四祭也。故若子未尝不食新,新天赐至,必先荐之,乃取食之,尊天敬宗庙之心也。尊天,美义也;敬宗庙,大礼也:圣人之所谨也。不多,而欲洁清,不贪数,而欲恭敬,君子之祭也,恭亲之致其中心之诚,尽敬洁之道,以接至尊,故鬼神享之,享之如此乃可谓之能祭。』

董仲舒以祭为报谢天之所赐,又以天之所赐而献于祖宗,为尊天敬祖。

对于尊天,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郊义」篇说:

『郊义春秋之法,王者岁一祭天于郊,四祭于宗庙。宗庙因四时之易,郊因于新岁之初,圣人有以起之,其以祭不可不亲也。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以最尊天之故,故易始岁更纪,即以其初郊。郊必以正月上辛者,以所最尊首一岁之事,每更纪者以郊,郊祭首之,先贵之义,尊天之道也。……

『尧谓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言察身以知天也。今身有子,孰不欲其有子礼也,圣人正名,名不虚生。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独何为不欲其子之有子礼也。今为其天子,而阙然无祭于天,天何必善之!』

董仲舒以皇帝名为天子,对于天应当行子礼。天子郊祭乃为表示敬天尊天的诚心。

『礼记』『祭统』篇说:『祭者,所以追养祭孝也。』『礼记』的『郊特性』篇说:『祭有祈焉,有报焉。有由辟焉。』祈为祈福,报为报谢,由辟用为弭灾兵,远罪疾。

祭字和祀字,甲骨文中皆已有。祭字在甲骨文象手持酒肉,『此字变形至伙,然皆象持酒肉于示前之形』祀者在甲骨文中有时祇有巳字,『祚案,文曰:佳王二祀,佳王五祀,作巳者,与上文同,故知即祀之省矣。』 (17)

中国古代有对天,对鬼神的信仰;又信天为至尊,造生人物,赏罚人生;信鬼神掌管日月风雨,治理山川,信父母祖宗为生命之本,他们死后神魂升天;因此为报本,为求福,为免祸,乃向天,向鬼神,向祖宗表示敬重,表示谢恩,乃行祭祀。(17)

祭祀的典礼,是将所赐的恩物,择最初和最优者献于天,献于鬼神和祖宗。中华民族是由游牧生活而进步至农耕生活,游牧生活所受于天赐的物是畜牲,农耕生活所受于天赐的物是百谷;因此,祭祀时所献的是牺牲,是酒,是豆黍,后来皇帝增献玉帛。牺牲和祭品,含有以受天赐之物,报谢天地鬼神,上供祖宗。

中华民族的传统,没有一种具有组织和教义的宗教,为表示对于天,对于鬼神的信仰和敬礼,乃由皇帝,官吏和家长去行祭。中华民族的祭祀,不是由宗教的司祭,而由国家的行政长官,举行祭祀的礼仪不是宗教的仪典,而是国家的仪典。『祀,国之大事。』

中华民族的传统,不以祭祀为宗教祭典,而为国家社会的祭典。但是从祭祀的对象看,则祭天、祭地、祭鬼神的祭祀,含有宗教信仰的意义;因为这种信仰是宗教信仰。现在的中华民国政府没有这种宗教信仰,便不再举行祭天地鬼神的祭典。对于先圣先贤和祖宗的祭祀,则没有宗教的意义;因为纪念先圣先贤和祖宗,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情绪。现在中国社会虽没有正式的宗教信仰,仍旧每年祭孔子,祭黄陵,祭先烈,祭祖。

(丙)祭祀的条件

古代祭祀的第一个条件在于『诚』,第二个条件在于『洁』。董仲舒说:『君子之祭也,恭亲之致其中心之诚,尽敬洁之道,以接至尊。』 (春秋繁露。祭义)

诚,为祭祀最灵要的条件,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论语,八佾)

中庸说:『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天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第十六章)

中庸赞扬鬼神之德,隐微不显,体物不遗;故祭祀的人,齐以求洁,明以求诚。因为在祭祀时,鬼神的灵气充满上下左右,人心的隐密处也被神照明,人便不能不诚。

中庸又说:『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第十九章)

祭祀应该有「诚」,因为孝子事死如事生,而且孝是『教之所由也』 (孝经第一篇) ,祭祀之诚,具有宗教的意义。

祭祀时应该有诚,另外还有一种理由,人能至诚,他的精神可以和天地鬼神相接,互相贯通。。中庸说:『唯天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依?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二章)至诚者的精神,渊渊浩浩,可以和天地相通。

程明道对于张载的西铭曾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理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 (18)

张载说:『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有思虑知识,则丧其天矣。君子所性,与天地同流异行而已斋矣。』 (19)不识不知为天性之诚,不自作思虑,可以和天地同性。

洁,在祭祀时用斋来表现,『礼记』的『祭义』篇说:『致斋于内,散斋于外。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J注疏说:『致斋,思此五者。散斋七日,不御不乐,不吊。』这是祭祀祖宗先人时的斋,斋和诚,结合一起。斋日,排除外面的事务,清除心内的思想,一心一意专注在所祭祀的先人。『礼记』的『祭义』篇说: 『李子将祭祀,必有斋庄之心,以虑事,以具报物,以修宫室,以治百事。』同一篇里说:『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不与争也,望其容貌而众不生慢易焉。故德辉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众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而天下塞焉,举而错之无难矣。』古代祭祀最重礼乐,礼乐以治人的内外,使人的心洁而诚,人的舟体敬而恭。

『大清会典』规定黄帝行祭前的斋礼:

『凡斋戒,大祀三日,中祀二日。南北郊祀,皇帝于大内斋宫,致斋二日,坛内斋宫致齐一日。颁牧群臣誓戒百执事,恭书于版,王公陈设于府第,文武官陈设于公署,各致斋二日,随坛斋宿一日。飨太庙,祭社稷,皇帝于大内致斋,王公于府第,文武官于公署,各致斋。朝日,夕月,飨前代帝王先师先农,皇帝于大内致斋,王公百官,均于私第致斋。斋戒之日,不理刑名,者。』

古代的祭祀按照礼记分为祭天地,祭社稷,祭山川,祭五祀,祭祖先。当时还没有祭先师先烈的典礼。后代的祭祀逐渐加多。我们在清代的祭典里可以看到各种的祭祀。

『大清会典』的祭统说:

『凡祭三等:圜丘、方泽、祈谷、雩祀、太庙、社稷为大祀;日、月、前代帝王、先师孔子、先农、先蚕、天神、地祗、太岁为中祀;先医等庙、贤良、昭忠等经祀为群祀。』

祭祀凡三等,为大祀、中祀、群祀,共十八项祭祀,包括国家的一切祭典。祭典中的祭天的圜丘南郊为最尊,祭地的方泽北郊为次。十八祭典有祭上帝,和神明的祭,有祭祖先的祭,有祭先圣先烈的祭。朝廷把这三类祭典,视为国家的大典,不视为宗教典礼。我们研究中国祭礼何者属于宗教祭祀,何者属于社会祭祀,应从所奉祭的对象加以分析。上帝和神灵,由宗教信仰而造成,祭上帝和神灵(日、月、雩、天神地祗、五祀),虽是国家的祭典,但仍是宗教性的祭祀。祖先和先师、先贤(太庙、先农、先蚕、先医、先师孔子、贤良、昭忠)则是社会敬仰的对象,不是宗教信仰的对象;虽然他们已经逝世,他们的神魂作为祭祀的对象,祭祀仍然是社会敬礼,而不是宗教祭礼。佛教和道教的纪念亡人的道场,为宗教典礼,因为是为亡人的道场,为宗教典礼,因为是为超渡亡魂,完全出于宗教的信仰。儒家的祭祖祭先圣贤,乃是为纪念而不是为超渡,因此在祭典中用飨字。对于天、地神祇则不飨而用祭或祀。

(2)祭祀的祭品

在祭祀大典中,行祭的人奉献礼品,这些礼品称为祭品。祭品是人所受于天的恩物,人选来奉献上天和神灵或祖先,以表报谢,以表孝敬。在祭品中有农产物,有牧产物,有手工品。

牧产物为牺牲、牛、羊、豕、犬。祭典分太牢和少牢。太牢具有三牲,即牛、羊、豕;少牢具有两牲,即羊豕。但牛犊也称为持牲,羊也称为少牢。或是全牲,或是鼎俎。

农产物则分为酒和稻、麦和蔬菜、水?、以尊、爵和篷豆盛着,陈列供案上。

手工器则有玉和帛。

『大清会典』的『祭统』规定:

『凡玉六等,以苍璧祀天,英琮祭地,黄珪祭社,青珪祭稷,赤壁祀曰白璧祀月。

凡帛七等,郊祀制帛,以祀天地。……展亲制帛,以飨宗藩报功,制帛以飨功臣。素帛编于群祀,其色各以类从。

凡牲四等,天地用犊,配位同。从位、日月、用特、余均太牢。宗朝太牢、西芜、小牢。社稷、太牢、配位同。日月、神祇、均太牢。月坛配位同。前代帝王、先师、光农、先蚕、太岁、先医之祀、如之。配位少牢。群祀如之。牛色尚黝。大祀入涤九旬,中祀三旬,群祀一旬。

凡乐四等:九奏以祀天、八奏以祭地,七奏以飨太庙,六奏以祭社樱,朝日。飨先农如之。六奏以夕月,飨前代帝王、先师、先蚕、祀神祇、太岁、如之。

凡祝版、祀天、青质朱书;祭地、黄质墨书;飨太庙、祭社棱、白质墨书;朝日,赤质朱书;夕月、白质墨书;太岁以下,均白质墨书。

凡祭品:天、地、匏爵;笾、竹丝纯里、髹以漆;豆、登、簠、簋、犠、尊、皆用陶。太庙、玉爵;笾、竹丝书里;登,用陶、饰以文采;豆与簠簋,皆木、髹漆、饰以玉,铏,范铜为之,饰以金;春用牺尊、夏用象尊、秋着尊、冬壸尊、大祫山尊、皆范铜为之。社稷、玉爵、配位用陶、日月先农、先蚕、陶爵、豆、登、簠簋、铏、尊、同。前代帝王、先师:及诸人鬼之祭、豆、登。铏、簠、簋、尊、爵、皆范铜不饰、锤用竹、俎用木、皆髹以漆。

凡祭物、登、实以大羹;铏、实以和羹;簠、实以委稷;簋、实以稻梁;笾、实以形盐、藁鱼、枣、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糗饼、粉餈;豆、实以韭菹、醓醢、菁菹、鹿醢、芹菹、免醢、笋菹、鱼醢、脾析、豚拍、酏食、糁食。』 (21)

『上帝、苍璧一、帛十有二、犊一、祭一、簠二、簠二、笾豆各十有二、尊一、爵三、炉一、镫六、燔牛一。列圣、均帛一、犊一、登一、簠二、簋二、笾豆各十有二、尊一、爵三、炉一、镫四。……』 (22)

(3) 祭礼

历代的祭祀常有变换,郊祀的大典变换更多。

『洪武元年,二月壬寅朔,中书省李善长等奉敇撰进郊祀议,略曰:王者事天明,事天祭,故冬至报天,夏至报地,所以顺阴阳之义也。祭天于南郊之圜丘,祭地于北郊之力泽,所以顺阴阳之位也。周礼大司乐:冬日至,礼天神,夏日至,礼地祇。此三代之正礼,而释经之正说。自秦立四时,以祀白青黄赤四帝,汉高祖复增北时,兼祀黑帝,至诚帝有雍峙,及谓阳五帝,甘泉太乙之祀,而昊天上帝之祭,则未尝举行。魏晋以后,宗郑玄者,以为天有六名,岁凡九祭。宗王肃者,以为天体为一,安得有六?一岁二祭,安得有九?虽因革不同,大抵多参二家之说。自汉武用祠官宽舒议,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礼如祀天,而后世因于北郊之外,仍祠后土。郑玄又感于纬书,谓夏至于方丘之上,祭昆仑之祇,七月于泰圻之坛,祭神州之祇。折而为二,后世又因之一岁二祭。元始间,王莽奏罢甘泉泰祠,复长安南北郊,以正月上辛者丁,天子亲祀天地于南郊。由汉唐历千余年间皆因之。其亲祀北郊者,惟魏文帝、周武帝、隋高祖、唐元宗(睿宗)四帝而已。宋元丰中,议罢合祭,绍圣政和间,或分或合。高宗南渡,惟用合祭之礼。元成宗始合祭天地,五方帝。已而立南郊,专祀天。泰定中,又合祭。文宗至顺以后,惟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大明夜明早辰太岁从祀。夏至祀皇地祇于方丘,以五岳五镇四渎从祀。太祖如其议行之,建国丘于钟山之阳,方丘于钟山之阴。』 (23)

在郊祀的祭典上,历代有两个问题,一是祇祭昊天上帝或祭五天帝;一是南郊北郊分祭,或天地合在南郊同祭。按照三代的祭礼,南郊北郊分祭,祭天祇祭昊天上帝。明清两代恢复古礼。

历代祭祀的种类虽多,但是祭祀的典礼有几项是共同的,这几项典礼构成祭典的大纲,其余典礼都属细节,可多可少,可隆重可简单。

祭祀的共同典礼:

一、有牲。在祭祀的前一夕,主祭皇帝按祭典的尊卑,或亲自或者遣官员视察牺牲和祭品。

二、迎神,孔子曾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的时候,神要能歆享祭祀,祭祀馋有意义。在祭祀开始有迎神典礼。如大清会典的南郊祭天大典,皇帝就位以后:

『皇帝就拜位立,乃燔柴迎帝(上帝)神,司香官各奉香盘进,司乐官赞举迎帝神乐,奏始本之章。』 (24)

北郊祭地大典,皇帝就位:

『皇帝就拜位立,乃瘗毛血,迎神,司乐官赞举迎神乐,奏中平之章。』(25)

凡帛太庙,皇帝就位:

『皇帝就拜位立,乃迎神,司香官各奉香盘进,司乐官赞举迎神乐,奏贻平之章。』 (26)

现在祭孔大典也有迎神的典礼,其它祭典,如祭皇帝陵,公祭允烈及阵亡将士等礼,不是遵行古礼,而是现代社会所通行的简单追念礼,便没有迎神和其它各项祭礼。

三、奠玉飨

迎神以后,主祭上香。上香典礼不是古代的典礼,古代右熏香,置身于炉中熏燃,香气上升。

上香后,奠玉帛。大清会典的郊祀。

『皇帝行三跪九拜礼,王公百官均随行礼,司玉帛官各奉篚进,奏景平之章。皇帝升坛,诗

上帝位前,司玉帛官跪,进篚,皇帝跪,受筐,奠玉帛,兴。』 (27)

四、三献:初献、亚献、终献、献爵。初献、奠爵正中、亚献奠爵于左,终献奠爵于右。

五、读祝文、祝文写在祝版上。初献后,司祝官至祝案前,奉祝版跪于祝案左,皇帝在读祝拜位跪,司祝官读祝文。读毕,安放上帝位前。

六、赐福胙、三献毕,由光禄卿两人就东案奉福胙进至上帝位前,拱举。皇帝到饮福受胙拜位,跪受福酒爵,授左面的礼官、跪受胙、授礼官。祭毕、皇帝以胙、赐随祭的王公大臣。

七、送神、望燎。受福胙以后、送神、皇帝和百官均跪、行三跪九拜礼。然后,有司奉祝、奉帛、奉馔、奉香、恭送燎印、置各燎炉、皇帝出至望燎位、望燎、祭典乃告完成。

上面的各项典礼。除奠玉帛一礼外,在现在的祭孔大典礼都照样执行,祇把跪拜礼改为鞠躬。

为使读者对祭祀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今将大清会典的郊祭祭天大典抄录于后:

『皇帝就拜位立,乃燔柴迎帝(上帝)神:司香官各奉香盘运。司乐官赞举迎帝神乐?奏始平之章。赞引官奏升坛,恭导皇帝诣第一成上帝位前,司香官跪进香。赞引官奏跪,皇帝跪。奏上香,皇帝上柱香,次三上瓣香。兴。以次诣列圣配位前,上香、仪同。赞引官奏复位、皇帝复位。赞引官奏跪、拜、兴。

皇帝行三跪九拜礼、王公百官均随行礼、司玉官帛各奉篚进、奏景平之章、皇帝升坛、诣上帝位前、司玉官帛跪、进篚、皇帝跪受篚、奠玉帛、兴。以次诣列圣配位前、奠帛、仪同。皇帝复位。

乃进俎、皇帝转立拜位傍、西向。有司贮羹于壶,恭执、自坛下陟午阶升,诸上帝位列圣位前、各跪、拱举、兴、以羹沃俎者三、皆退、由西阶降。皇帝复位,奏咸平之章。

皇帝升坛,诣上帝位配位前,跪进俎、兴、复位。行初献礼。司爵官各奉爵进、奏寿平之章,舞干戚之舞。皇帝升坛、诣上帝位前,司爵官跪进爵、皇帝跪、献爵、奠正中、兴、退、就读祝拜位立。

司祝至祝案前跪,三叩、奉祝版跪案左、乐暂止。皇帝跪、群臣皆跪、司祝读祝华、奉祝版诣上帝位前、跪安于案、三叩、退、乐作。

皇帝率群臣行三拜礼、兴、诣配位前、以次献爵、仪同。赞礼即引分献官,由东西阶升坛,各诣从位前上香、奠帛、以次献爵、毕、降阶退立原位。乐止、武功之舞退、文舞八佾进、行亚献礼、奏嘉平三章、舞羽钥之舞。

皇帝升坛,以次献爵,奠于左,仪如初献,复位。行终献礼,奏永平之章,皇帝升坛,以次献爵、奠于右,仪如亚献,复位。分献官献爵,均如初献。乐止、文德之舞退。

太常官赞赐福胙。光禄卿二人,就东案奉福胙,进至上帝位前,拱举。皇帝诣饮福受胙,拜位立。侍卫二人进立于左,奉福胙官降立于右,皇帝跪,左右执事官咸跪,右官进福酒,皇帝受爵,拱举,授左官。进胙受胙亦如之。三拜、兴、复位、率群臣行三跪九拜礼、彻馔、奏熙平之章。

有司诣上帝位前,奉苍璧退,送帝神,奏清平之章,皇帝率群臣行三跪九拜礼。有司奉祝、奉帛、次馔、次香、恭送燎所。

皇帝转立拜位傍、西向、侯祝帛过、复位。从位香帛,均由东西阶,奉送至各燎炉,奏太平之章。祝帛燎半,奏望燎,恭导皇帝由内壝南左门出,至望燎位,望燎。引分献官各诣左右门外,望燎,奏礼成。』 (28)

(4) 佛教和道教的祭典

佛教和道教虽敬佛,敬菩萨,敬神灵,但没有正式的祭祀典礼,佛教祇有供奉和道场,道教

祇有醮祷和道场;但是民间的信仰和古代流传的巫觋相混合,便也兴起了一些祭典。

(甲)佛教的供养和道场

佛教的供奉为敬佛和敬菩萨的典礼。佛和菩萨在佛教里代表信仰最诚的人,他们已经取得光明。修到了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不愿援助凡人。佛教教徒于佛和菩萨深表尊敬。尊敬心情的表现有塑像、燃灯、有华香、呗赞、有悬幡、伽监舍利、建塔。

塑像和修建庙塔,佛教在中国艺术界造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唐朝的佛像为中国人物画的全盛时期,画家如阎立本和吴道子,乃中国绘画史上的名家,他们的作品称为神品。

魏晋时期在甘肃敦煌开凿石窟,雕造佛像,窟内墙壁满布壁画,成为我国艺术界一大特色。

同时又有云冈岩的造像和龙门石窟的雕像。『造像立寺于南北朝盛极一时,系因国内上下皆尊奉佛教,及在求功德福田所致。故作铭记为造像时所必经之手续。凿石为龛者,其铭记多在龛之上下左右,或于座下之方告石上。如为大型佛像,则另立碑记之。碑像之铭记多位于佛龛之下,小者皆刻于背,佛龛或佛座之上,凡造像之人,称佛弟子,正信佛弟子,清信士、清信女等。』 (29)

燃灯、华香、悬幡、为装饰佛像,为敬礼佛像。在佛像前又有燃香,供花果的供奉。这种供奉有些相似中国传统祭典的祭品。在有些佛寺里,在庙会或佛诞和菩萨诞辰也供菜蔬。信徒更把家中所用的肴馔,先在庙里供奉,以求祝福,然后带回家中食用。

佛教的隆重典礼为道场。道场本指佛成圣道的处所,即是中印度摩竭陀国尼连禅侧,菩提树下的金刚座。后来凡是证道所,供养佛的处所,也称为道场。佛教有慈悲道场,水陆道场。在道场除向佛和菩萨供养外,僧尼举行念经,烧香礼佛,为亡人祈祷,施主也可参加敬礼。

「释门正统」说:『又有所谓水陆者,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义。亦因武帝(梁)梦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普济群灵,诸功德中最为第一。帝问沙门,咸无知者。唯志公劝帝,广寻经论,必有所因。于是搜寻贝叶,置法云殿,早夜披览,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制仪文,三年乃成。遂于润之金山寺修设,帝临地席,诏佑律师宣文。世涉周隋,兹文不传,至唐亨中,西京法海寺英禅师,因异人之告,得其科仪,遂再兴焉。我朝苏文忠公轼重述水陆法像赞,今谓之眉山水陆。供养上下八位是也。熙宁中东川杨锷祖述旧规,又制仪文三卷,行于蜀中,其最为近古。』(30)

佛教的道场也称斋会,也称法会,都是供奉和呗赞,没有奉献牺牲的祭典。供奉和呗赞的目的,在超渡亡魂,求福祛灾,自建功德。

(乙)道教的典礼

道教的派别颇多,所有宗教典礼也没有统一的仪典。通常的祀祷大典为设立醮坛,悬幡诵经。举行天皇太一,五星列宿祭,以消灾度厄。这种祭典采用古代传统的仪节,有诵经,献牲,也有祭文。唐朝皇帝和宋真宗徽宗,崇奉道教,诏建宫观,亲自行祭,把中国传统祭典和教典仪混合在道教里。

道教也承继了古代民间所流行的巫觋。巫觋在古代民间的信仰里,具有使神灵降来和鬼魂出现的能力,能驱魔,能求雨,道教的道士在民间作了巫觋的继承人。民间有了病人,家人便邀请道士驱鬼。道士杖剑呗咒,驱逐邪魔。

道教所立的关帝庙,马祖庙,和玉皇国,也常有祭典。问卜献香为通常的敬礼,遇庆节则祭品杂陈,信众罗拜。台湾民间所行拜拜,也为道教祭礼,庙中供奉牺牲和祭品,家中也供列各种肴馔,且供全猪,供毕、大家分食宴享。

(5)罪恶

宗教的祭祀普通包含罪恶的意义,人因罪而献牺牲,表示悔过,表示赎罪。在中国传统的祭祀里,罪恶的意义很轻,但是在佛教和道教的法会道场里,罪恶的意义则很重。我们在这方面稍为加添研究。

(甲)罪过的意义(31)

『罪』在经书?,包含三层意义:第一、罪是违反天意,第二、罪是犯法,第三、罪是违反伦理道德。

书经说:

『有良多罪,天命殛之。』

『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泰誓上)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

这些罪在于违反天意。天意即是天命,天命在经书?指上天给人的使命,和上天给人的规律。人遵守上天的规律,实行上天的使命,则是行善;人若不满足上天的使命,不遵守上天的规律,就是犯罪入恶。

犯法当然有罪,罪由法而定。中国古代的律法,如唐律清律,规定各种罪名,有流罪,有死罪。

在伦理方面,有伦理的规律,伦理的规律称为礼。孔子曾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礼是代表天理,由圣人按照天理而制定。然而天理也在人心。中庸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第一章)

中庸以人性具有天理,人心由情感之发而动时,或跟天理相合,或跟天理不相合,于是便有善恶。在中国的传统里,伦理方面的恶常称为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孟子则也以过为罪:『长君之过,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告子上)

佛教和道教定有规诫。佛教的诫律中最普通的诫律为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教僧尼的诫律则很多,『四分律』说明僧戒有二百五十,尼戒有三百六十四。道教也有诫律,如『洞玄灵宝六斋十直』说:

『道教五戒: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嗜酒,三者不得口是心非,四者不得偷盗,五者不得淫色。十善:一念孝顺父母,二念忠事君师,三念慈心万物,四念忍性容非:五念诤谏蠲恶,六念损己救穷,七念放生养物,种诸菓林,八念道边舍井,极树立桥;九念为人兴利除害,教化末悟,十念读三宝经律,恒奉香花供养之具。凡人常行五戒十善,恒有天人善神术之,永灭灾殃,长臻福佑,唯在坚志。』 (32)

佛道的信徒若违犯诫律,即是犯罪,佛教也称为造恶业。

儒家传统所讲的罪,祇有违背天命的罪直接开罪上天;其它的伦理罪过和法律罪恶,则不直接开罪上天。『在书经诗经时代,中国古人的伦理观念和宗教观念连合在一起,书经和诗经所讲的罪,是违背上天的命令。从孟子荀子以后,儒家的伦理以人性和人心为根基,虽然承认人性来自天,但已经不提上天。因此中国儒家讲恶讲过时,只想到违背良心天理,而不想到是违背上天的命令。中国人作恶时,他们自认对不起良心,对不起父母,也可以想到对不起皇帝,但不想是对不起上天。』 (33)

佛教和道教的罪常不被认为开罪上天,因为他们没有对于皇天上帝的信仰。佛教的罪乃是自己愚昧造成痛苦的恶业,道教的罪和佛教的罪在意义上相同,道教的诫律乃是采取佛教的戒律而造成。

凡是罪都有刑罚,国家的法律有刑法,按罪定刑。『儒家虽不以罪恶为直接违背天命,但却相信上天对于罪恶常降以罚。上天的罚为灾祸,为疾病,为死亡。佛家更信轮回的报应。』 (34)轮回的报应为因果的报应,有因必有果,绝对不能逃避。『犹形影之相须。』 (35)报有三种:现报、生报、后报。现报为现生受报,生报为来生受报,后报为将来第二生或第三生受报。

道教的『抱朴子』 『微旨篇』说:『天地有司过之神,堕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等,等减则人贫耗、疾病、屡逢忧患。等尽则人死。诸应夺等者,有数百事,不可具论。』

(乙)罪在祭祀中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祭祀,以报恩为宗旨,所奉的牺牲和祭品,也是天所授赐的物件。报恩或报德以外,则为祈福。奉献祭祀的人,虽是皇帝或官长,但是他们以国家或所辖境内的人民之名义献祭,不是为私人;他们代替人民向上天或神灵报恩祈福。因此,罪的观念,通常不进入祭祀的意义以内。在普通一般的宗教祭祀里,罪的意义很深,祭祀常是为赎罪,常是为求罪赦。在『旧约』所记载犹太人的祭祀里,以赎罪的全燔祭为最重要。

中国古代的祭祀,南郊北郊,日月星辰以及名山大川神灵的祭祀,都没有赎罪的意义,常是为报恩,或为祈恩。犹太人的祭祀以牺牲代替人舍生赎罪,因人不能自杀,也不能杀罪人以祭,乃代以牛羊。中国古人献牛羊牺牲,献五谷百?,乃是以天所赐之物,奉献于天或神灵,以表谢意。就是在祭祖的祭典中,也是报恩。『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礼记、祭统)。

祇有在人民遭遇天灾大难的时候,如逢久旱不雨,官长纔代人民向神灵认罪,请免罪罚,而解民困。在这种祭祀里,罪恶的意义便进入祭祀的意义里;但是仍旧没有以牺牲代人赎罪的思想,牺牲和祭品祇是人民献给神灵的礼物,表示人民的诚心。

这种认罪免罚的意义,在郊祭的大典里也没有。郊祭上天,常为报德求福。而且郊祭举行的年代,是在国家太平年代;国家有大灾或叛乱时,皇帝不敢举行郊祭。至于封禅大典,更是要在国家富强,人民乐业的时代纔可以举行。历代举行封弹的皇帝很少。

但是佛教的祭典,即醮坛道场或法会,则以赎罪为主,罪恶的意义很深。

佛教虽然也举行为国家祈福的水陆道场;然而普通的法会道场乃是为超渡亡魂。佛教很信仰业报,一个人死后,通常都因恶业坠入地狱,等候受完了罪罚,再轮回人世。法会道场便是为亡魂赎罪,使得早脱地狱苦刑,好能重生为人。

孟兰盆会为佛教的大典。盂兰盆为梵语ullambana的译语,意义为供佛以救亡魂倒悬之苦。『佛弟子目连尊者,见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问救于佛,佛教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以百种供物供三宝,请其威,得救亡世之父母,因起此法会。』 (36)

『当日,调百味之饮食及百种之器具,供养安居告终之众僧也。供祖先之亡灵及施于饿鬼,非本意也。云栖之正讹集曰: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为盂兰盆大斋之会,此讹也。兰盆缘起目连,谓七月十五日,众僧解夏自恣,九旬参禅,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施食自缘起阿难,不限七月十五日』(37)

佛教的祭典本是供养和诵经的法会,供养和诵经乃为礼赞诸佛菩萨,为赞颂的祭典,虽不用牺牲,然有供品。佛教礼赞祭典的用意则为求佛菩萨,救援有灾的亡魂和生人。礼赞祭典又有功德,功德可用为赎恶业,消灾除祸。

道教的典礼则抄袭佛教典礼,诵经醮场或道场,通常都是为赎罪。罪在道教的信仰里很深,张道陵为人治病时,要人写三张悔过喜,一张悬在山上;一张埋在地中;一张沉在水里:称为三官手书。道教设坛诵经,或是进庙行香,都是为亡人或生人悔罪求赦,祈福祛祸。虽然道教不信地狱,但是普通信众也都信佛,邀请僧道,一同为亡魂超渡。

(6)来生

除罪恶的观念以外,还有一个观念和祭祀的意义关系很密切:就是来生。

儒家对于来生的态度,以孔子的态度为标准:

『季路闲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孔子的态度,不否认鬼神和来生,祇是不愿意视之为人生的重要问题,人生的问题在于善度现生,好好待人接物。因此儒家对于后生采取不讨论或不知道的态度。儒家的宗教仪,典如祈祷、如祭祀,完全没有来生的观念,祇是为现生求福。儒家的福乐和灾祸都是现生的事情,毫不牵连到来生。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书经、洪范)

五福六极,代表儒家的人生价值,不关系来生。这种价值论完全建立在现生的观点上,和天主教的福音所有的价值观相反。玛窦福音第五章第三节到第十六节所讲八端真福,建立在来生的观点上,以贫为福,以哀为福,以温良为福,以心浮为福,以为义而受迫害为福,以好义为福,以平和为福,以慈悲为福。虽然洪范也以好德和康宁为福,但仍以现世的享受为福。基督福音的真福则以来生的幸福为真福。

儒家虽不讲来生,在宗教仪典中不提及来生,但是祭祖的敬典则不能不涉及来生。儒家有魂魄的问题。孔子说: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

『于穆清庙,肃雝显相,潜潜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周颂、清庙)

儒家信人有魂魄,魂为阳气之盛,魄为阴气之盛。人死,魄随身体,下降于土,化于土中,魂上升于天。

『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揭于上,为昭明,焄嵩凄呛,此百物之精也,神之着也。』 (礼记、祭义)

人死后,魄必消散,这一点没有问题。问题则在于魂升于天,即礼记所说『气发扬于上,为昭明』,是否永久存在呢?或过不久,魂也散在天地大气中呢?儒家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明白的答案。祇有王充明明否认鬼神的存在,也否认人魂的常存。朱熹曾说人魂散在天地大气之中:可是,中国儒家最重祭祖,谁也不敢明说祖宗死后魂不再存在,不然又何必祭祖呢?

儒家不讲来生,然而人总有死,死后的问题,不能不使人心不安。尤其中国人重孝,重祭祖,则对于祖先死后的存在问题不能不问,于是佛家传入中国后,乃乘虚而生,向中国人大谈来生,而以来生为中国一般民众的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

佛教讲来生,因为讲因缘,人生是因缘所成。人为什幺生呢?是因为自己有『我执』,自己相信自己存在;这种我执,乃由人的无明而来;无明则来自人的恶业。无明祇有佛的光明可以消除,佛的光明则由禅观而得。人得有佛的光明,使入湼盘,不再转生。因此,凡是没有成佛入湼盘的人,在死后都要重新转生,佛教称转生为轮回。

在一个没有成佛的凡人去世时,在转生以前,有五条路可走,称为五趣:即地狱、畜牲、饿鬼、人、天。

『五趣属于三界,三界指有情者所住的器世间。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下有地狱,中有人的四洲,上有六欲天。色界则包有梵众天等十七处的色相最精妙,宫殿楼阁,精致华丽,因此称为色界。无色界则没有地域可言,所以称为无色,包有空无边处等四天。

『人在轮回时,按人的善恶而定趣向。犯了重罪的人,则趣地狱。犯了轻恶的人,则趣傍生或饿鬼。作了上善的人,趣生于天。作了下善的人,投生为人。……』(38)

『但五趣,有说为六趣或六道者……除五趣外,加『阿修罗』 (或修罗,或阿索洛)所以然要添加阿修罗,为的善恶都能有三报。恶分上中下三品,有地狱、饿鬼、畜牲三报。善分上中下三品,便也有三报:上品善有天报,中品善有人报,下品善有阿修罗报。』(39)

『法苑珠林』自卷第七开始,到卷第十二止,称为六篇,讲解六趣的意义,有述意、有会名、有住处等节目,更有列举实例,以加说明。

来生在佛教的信仰中意义重大,在佛教的宗教生活中,也有重要的位置。佛教的宗教生活无非为求对来生的解脱,或求亡魂的超脱。

道教对于来生没有明白的信仰,所信和所求的长生,乃是今生的延寿,不是死后的永生。道士或信者修炼内丹或外丹时,祈求神灵的护佑,类似佛教的求佛菩萨以升天界。但不是为着来生而祈求。民间道教信徒都信佛,以佛教来生信仰为信仰。

 

注:

(1)朱芳圃,甲骨学商史编,下册、第九编,页十四。商务印书馆,民二十四年版。

(2)佛教朝暮课诵,台北善导寺佛经流远处。民六一年版。

(3)云笈七谶,卷十九,第三十。神仙。

(4)同上,第三十六,神仙。

(5)同上,第三十九,神仙。

(6)同上,第四十,神仙。

(7)同上,第四十二卷,存思。

(8)同上。

(9)同上,第四十一卷,沐浴。

(10)同上,卷六十五,合丹法。

(11)同上,卷六十五,祭受法。

(12)同上,卷四十五,秘要诀法,解秽汤法第六。

(13)同上。

(14)傅勤家,中国道教史,商务印书馆,民六十一年版,页一五三。

(15)说文解字诂林。卷二,页四六。

(16)同上,卷二,页四十七。

(17)同上,卷二,页四十八。

(18)张子全书,卷一,西铭总论。

(19)张子全书,卷二,正蒙、诚明篇第六。

(20)大清会典,卷三十六,祭统。

(21)同上。

(22)同上,卷三十七,大祀一。

(23)明会要,卷七,页九十六――九十七.

(24)同上,卷三十七。

(25)同上,卷三十八。

(26)同上,卷四十。

(27)同上,卷三十七。

(28)同上:卷三十七。

(29)邢福泉,中国佛教艺术思想探原。商务印书馆,页六0。

(30)丁福保,佛教大辞典,台北市华严莲社印,页六九0。

(31)罗光,中国文化中罪的形态和意义。见牧庐文集。台北七年第二册,先知出版社,民六十二年。

(32)云芨七签,卷三十七,斋戒。

(33)罗光,中国文化中罪的形态和意义,页七十八。

(34)同上。

(35)法苑珠林,卷八十五,受教篇,述意部。

(36)佛学大辞典,卷上,八书,页一二三九。

(37)同上。

(38)罗光,中国哲学大纲,下册,页二三六。

(39)同上,页二三九。

继续阅读
 
周飞舟:论社会学研究的历史维度 文章收藏

周飞舟:论社会学研究的历史维度

社会学研究面对的重大问题不是如何清除这些“非正式”的社会因素,而是如何理解这些社会因素。我们如果将这些因素上升到行动伦理的高度,就会发现,它们之所以难以消除,是因为这些因素与传统社会中的核心价值即“仁...
桑塔格:作为隐喻的疾病 文章收藏

桑塔格:作为隐喻的疾病

疾病常常被用作隐喻,来使对社会腐败或不公正的指控显得活灵活现。传统的疾病隐喻主要是一种表达愤怒的方式;与现代隐喻相比,它们相对来说缺乏内容。以“政体”内部之感染这一常见的隐喻形式为本,莎士比亚发明了许...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