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关于宗教与文化战略关系的思考

XIAO Qinghe 文章收藏评论31字数 2654阅读8分50秒阅读模式

显而易见,尊重宗教的政治是充满睿智的政治,包容宗教的社会是洋溢和美的社会,洞观宗教的科学是真正彻底的科学,善待宗教的民族是拥有信仰的民族。“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今天,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弘扬宗教的正能量,发挥宗教的正功能,关注并推动宗教在文明对话中的参与,呼吁并促成宗教在民族和解、社会团结、国际合作、世界共存中发挥重要作用。

佛教在世界文明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东方智慧的典型体现。佛教的历史及现实意义,就体现在其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人类文明产生了久远且广泛的影响,而且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的宗教,有着最为独特的魅力,其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非常卓越、不可取代。佛教很早就为世界提供了较为成熟的文明宗教、人文信仰的典型模式,集中展示了人类信仰文明的特征、意蕴及其巨大的感染力。在佛教中,人们开始发现东方智慧的优杰,体悟神秘精神的深邃。在我们今天对世界文明的总结中,对于佛教理应浓墨重彩地描述,可以悠然无羁地遐思。其幽深、其博大,迄今仍让当代人类感慨、惊讶。

在中国宗教的传播及发展中,佛教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使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比较深入地了解世界文化、感受其他民族的精神世界和信仰生活,使我们得以获知宗教比较、文明对话的真谛及精髓。而且,佛教还是成功实现宗教“中国化”的典范,在中外宗教交流历史上,佛教是与中国社会文化结合得最为成功的,其重要见证就是佛教今天在中国社会中仍然是信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佛教以其“依国主”、“创禅宗”、“传净土”等接地气的方式得以在中国华丽转身,在政治、文化、民俗等方面适应了在中国社会及文化中的生存,并进而影响到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人类贡献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智慧和文化。由此,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发展中,佛教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代表中国宗教形象。可以说,中国化的佛教形态已经成为世界各族人民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形态之一。在这种互补互惠中,对于佛教而言,正是中国才使佛教真正发展成为具有广泛意义的世界性宗教,佛教已与中华文明水乳交融、不可分离。

具有世界精神和多族文明特点的佛教在中国并不是孤立的发展,而是与儒、道等中华本土文化有着频仍且密切的交流及融合,这种儒、佛、道三教的圆融使中国文化的理学、心学、道学得以有机共构,拓展了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深化了中国思想的哲理底蕴,提升了中国人信仰生活的灵性境界。中国社会曾有过“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社会精神治理方略,三者之间有着积极的协调、配合及互动,从而为我们中国社会可能创立多元包容、美美与共的主导性共同体信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佛教对世界的作用、影响及意义,引发了我们对于宗教与文化战略之关系的思考。不可否认,在以往的文明冲突或文明对话中,宗教都曾起过非常关键的作用,佛教亦不例外。所以,宗教在决定战争或和平的选择中都事关重要,甚至极为关键。必须看到,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灵性资源和精神表述,有着使人类自我及其精神生活本身不断升华,以及促进社会和平共处、和谐美好的两大使命,这就形成了相关民族或国度的文化象征及文明传承。宗教的这种意义在当代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存在中,都仍然保留住了其代表性意蕴和核心地位。这一不争的事实,是我们今天思考并推行文化战略时必须要注意的。

宗教所关注的根本问题乃形而上之道和形而下之德。在宗教中,天地人、精气神、身心灵得以整体思维、通盘考量,是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即道德论)的共在同构。就佛教所提供的精神资源来看,在形而上之本体论层面就有悟透天地本原之“梵”,在主体认识论层面则有心性觉悟之“佛”和超越生死之“涅槃”,而在社会实践之道德论层面也还有普度众生的菩萨之“慈悲”。同理,中国古代传统的宗教智慧亦曾强调“道之大原出于天”、“善于天者,必有验于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道家及道教文化由此而“道”“德”并论,相得益彰。具有宗教情怀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探究、体悟宇宙原动力、生命力时,同样也在任何宇宙运行现象之后感觉到“爱”的存在,并以神明来表达这种宇宙的能源、生命的精髓。所以说,在宗教这里,科学与哲学、超然与自然是完全可以打通的,并无障碍或羁绊。仅从认识意义上而言,宗教乃人类认知及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且重要的方式,表达出人类面对无限宇宙时的好奇、惊讶、想象和探索。因此,宗教与科学并非天然对立,宗教与哲学也没有必要绝对分殊。体认宗教的本真需要像爱因斯坦那样的慧眼,应有一种深邃、超越性把握,而不可简单、肤浅地认知,这一点对于中国人今天理解宗教尤为重要和必要。

在人类文化系统中,政治的奥秘在于以实力治人,经济的奥秘在于以利益诱人,而文化的奥秘则在于以心灵感人。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精髓,其奥秘就在于宗教不只是折服于无限并对之倾慕、向往、敬仰,而且也让人的思想觉悟、身体解放、精神超越,以超然、洒脱之境界来洞察大千世界,静观人世福祸,由此不以物喜、不为己悲,在觉悟中淡定,在透视中有为,走出自我,穿越时空。这就要求践行宗教者要不断超越自我、远离迷俗、止于至善,始终保持升华、真美、圣贤之态。同时,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群体的追求,则要促进人际和谐共存,善待彼此的合作、共融精神。在大自然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满目树叶却可共汇为一片和悦的绿色。这就启迪人类各族在保持各美其美之际,应努力实现美美与共的大同和共同。对此,当然需要宗教的积极投入,需要社会的包容。我们应让梦境与希望共织,使关爱与奉献同舞,致力描绘出人间大美的山水画,展示出社会共融的和谐图。我们在当今世界交往中谈到了“一带一路”这一关键词,其实“丝绸之路”的活力就在于人际之间的交流、精神之间的灵动。

所以,我们在当今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中要想守住人类可能共存的底线,使宗教争取在世界和平中发挥其建设性功能,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就必须解放思想,调整思路,做到整体思维、涵摄兼容。宗教的底蕴及本真乃是对人之慈爱和对己之超越,这种原则所指导的人际交往、社会交流应该是积极的、建构性的、共赢的,由此宗教的沟通和理解就可以帮助相关国家或民族及其不同群体铸剑为犁、变恨为爱、化干戈为玉帛,让人们走上和解之道,使世界有着和平发展。这种对宗教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引导,是我们合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显而易见,尊重宗教的政治是充满睿智的政治,包容宗教的社会是洋溢和美的社会,洞观宗教的科学是真正彻底的科学,善待宗教的民族是拥有信仰的民族。“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今天,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弘扬宗教的正能量,发挥宗教的正功能,关注并推动宗教在文明对话中的参与,呼吁并促成宗教在民族和解、社会团结、国际合作、世界共存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型大国,更应该鼓励和支持宗教深化并扩大这种在国际范围内的建设性对话,致力营造出人类友谊、世界平安的和谐气氛。宗教在当代世界新文明、中国新文化的构建中有着积极作用。我们应该发掘出宗教的这种潜力,让宗教以与时俱进的姿态进入当代社会,为人类提供其智慧与勇气。对此,有着悠久而优秀传统的佛教理应当仁不让,走在前列。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

继续阅读
 
周飞舟:论社会学研究的历史维度 文章收藏

周飞舟:论社会学研究的历史维度

社会学研究面对的重大问题不是如何清除这些“非正式”的社会因素,而是如何理解这些社会因素。我们如果将这些因素上升到行动伦理的高度,就会发现,它们之所以难以消除,是因为这些因素与传统社会中的核心价值即“仁...
桑塔格:作为隐喻的疾病 文章收藏

桑塔格:作为隐喻的疾病

疾病常常被用作隐喻,来使对社会腐败或不公正的指控显得活灵活现。传统的疾病隐喻主要是一种表达愤怒的方式;与现代隐喻相比,它们相对来说缺乏内容。以“政体”内部之感染这一常见的隐喻形式为本,莎士比亚发明了许...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